查看原文
其他

【朗读】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《古诗词三首》课文朗读

关注有惊喜☞ 小学语文网 2020-09-21


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主要的阶段

点击上方绿标,在线聆听课文的朗读



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《古诗词三首》

  《独坐敬亭山①》

  [唐] 李白

  众鸟高飞尽,

  孤云独去闲②。

  相看两不厌③,

  只有敬亭山。

  注释

  ①敬亭山: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。

  ②闲: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。

  ③厌:满足。

  《望洞庭①》

  [唐] 刘禹锡

  湖光秋月两相和②,

  潭面③无风镜未磨。

  遥望洞庭山水翠,

  白银盘里一青螺④。

  注释

  ①洞庭:湖名,在湖南省北部。

  ②和:和谐,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。

  ③潭面:指湖面。

  ④青螺: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。

  《忆江南①》

  [唐] 白居易

  江南好,

  风景旧曾谙②。

  是出江花红胜火,

 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。

  能不忆江南?

  注释

  ①忆江南:词牌名。原题下有词三首,这里是其中第一首。

  ②谙:熟悉。

  ③蓝:一种植物,叶蓝绿色,可提取青蓝色染料。

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《独坐敬亭山》赏析

  敬亭山在宣州(治所在今安徽宣城),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,大诗人如谢灵运、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。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,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(753)秋游宣州时,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。长期飘泊生活,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,看透了世态炎凉,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,增添了孤寂之感。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,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,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。

  前二句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看似写眼前之景,其实,把孤独之感写尽了: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,直至无影无踪;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,却也不愿停留,慢慢地越飘越远,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。“尽”“闲”两个字,把读者引入一个“静”的境界: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;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。因此,这两句是写“动”见“静”,以“动”衬“静”。这种“静”,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。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,能给读者以联想,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,勾画出他“独坐”出神的形象,为下联“相看两不厌”作了铺垫。

 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鸟飞云去之后,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。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,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。这使诗人很动情-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?“相看两不厌”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。“相”“两”二字同义重复,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,表现出强烈的感情。结句中“只有”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,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”,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!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“静”的,表面看来,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,脉脉含情。实际上,诗人愈是写山的“有情”,愈是表现出人的“无情”;而他那横遭冷遇,寂寞凄凉的处境,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。

  “静”是全诗的血脉。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,就在于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的“寂静”的境界,无怪乎沈德潜在《唐诗别裁》中要夸这首诗是“传‘独坐’之神”了。

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《望洞庭》赏析

 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,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。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,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,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,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,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。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,因为太阳已落,湖水不反光,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。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,这里的“山水”实际只是指山,即湖中的君山。用“山水”属于古代汉语中“偏义复词”的用法。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,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。全诗纯然写景,既有描写的细致,又有比喻的生动,读来饶有趣味。

   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《忆江南》赏析

  词人青少年时期就曾旅居江南,中年又先后在杭州、苏州等地做过刺史(州的长官),江南的美丽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使他恋恋不能忘怀。晚年在北方,他写过不少怀念江南的诗歌,《忆江南》词三首就是其中广为传诵的一组。它们约作于文宗开成三年(838)前后,当时词人66岁左右,正以太子少傅分司洛阳(领干薪在洛阳养老)。这里所录,是组词的第一首,也是写得最精彩的一首。

  旧曾谙,过去曾经饱览。谙,热悉。江花,江边的鲜花。蓝,植物名,种类很多,叶子可用来制作青绿色的染料。

  “日出”两句,线条粗犷明快,设色鲜艳浓烈,凸现了春和景明时的江花江水,有彩版画的艺术效果。

  此词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东亚文学史上的影响很大。不数十年,它就传播到了东瀛。公元9世纪末,日本第一醍醐天皇时期,皇子兼明亲王作《忆龟山》词:“忆龟山。龟山久往还。南溪夜雨花开后,西岭秋风叶落间。能不忆龟山?”就明显是摹拟本篇。在中国,《忆江南》这个词牌自此成为历代词人赞美各地山川及风土人情的首选,且多以“某地好”开头。

如何关注

①在“添加朋友——公众号——查找公众号”中输入“小学语文网”添加关注。

②点击公众微信右上角的蓝字“小学语文网添加关注

③扫描下文二维码关注。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